關于考綱重點之方劑學各論——表里雙解劑的相關內(nèi)容,博傲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總結如下,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: 1.概念:凡以解表藥配合瀉下藥或清熱藥、溫里藥等為主組成,具有表里同治作用,治療表里同病的方劑,統(tǒng)稱表里雙解劑。亦屬于“八法”中的“和法”。 2.適應范圍:對于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者,如僅用表散,則在里之邪不得去;僅治其里,則在外之邪亦不解。在這種情況下,就必須考慮使用表里雙解劑以表里同治,使病邪得以分消。 3.分類:主要是根據(jù)表里同病的性質(zhì)不同而定,分為解表攻里劑、解表清里劑、解表溫里劑三類。 4.注意事項 ①必須具備既有表證,又有里證者,方可應用,否則即不相宜。 ②辨別表證與里證的寒、熱、虛、實,然后針對病情選擇適當?shù)姆絼?/span> ③分清表證與里證的輕重主次,而后權衡表藥與里藥的比例,方無太過或不及之弊。 5.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鑒別應用 ①解表攻里 大柴胡湯與防風通圣散同屬解表攻里之劑。大柴胡湯功能和解少陽,內(nèi)瀉熱結,主治少陽陽明合病,以往來寒熱,心下滿痛或痞硬,便秘或協(xié)熱下利,苔黃脈弦為辨證要點。防風通圣散是解表與清熱、攻下合用的方劑,主治風熱壅盛,表里俱實之證。 ②解表清里 葛根黃芩黃連湯與石膏湯同為解表清里之劑,前者清熱止利,外解表邪,主治泄瀉、痢疾屬于里熱為主,而表證未解者;后者清熱解毒,發(fā)汗解表,主治表實無汗,三焦熱盛之候。 ③解表溫里 五積散屬于解表溫里之劑,功能發(fā)表溫里、順氣化痰、活血消積,是為寒、濕、氣、血、痰五積而設,主治外感風寒,內(nèi)傷生冷之證。 6.具體內(nèi)容 (1)解表攻里 大柴胡湯 【方歌】大柴胡湯用大黃,枳芩夏芍棗生姜;少陽陽明同合病,和解攻里效無雙。 【組成】柴胡、黃芩、芍藥、半夏、枳實、大黃、生姜、大棗 【用法】去滓,再煎。 【功用】和解少陽,內(nèi)瀉熱結。 【主治】 少陽、陽明合病。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嘔不止,郁郁微煩,心下滿痛或心下痞硬,大便不解或協(xié)熱下利,舌苔黃,脈弦數(shù)有力。 【方義】 ①重用柴胡為君,與黃芩合用,能和解清熱,,以除少陽之邪。 ②輕用大黃、枳實瀉陽明熱結,共為臣藥。 ③芍藥緩急止痛,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,與枳實相伍能調(diào)和氣血,除心下滿痛;半夏辛開散結,降逆止嘔,配伍大量生姜,以治嘔逆不止,且生姜可解半夏之毒,俱為佐藥。大棗與生姜同用,能調(diào)和營衛(wèi)而和諸藥,為使藥。 ④本方配伍特點和解為主,與瀉下并用。 【加減應用】 兼黃疸者,可加菌陳、桅子以清熱利濕退黃;脅痛劇烈者,可加川楝子、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;膽石者,可加金錢草、海金沙、郁金、雞內(nèi)金以化石。 【注意事項】 本方為少陽陽明合病而設,單純少陽證或陽明證及少陽陽明合病而陽明尚末結熱成實者,均非本方所宜。 防風通圣散 【方歌】防風通圣大黃硝,荊芥麻黃梔芍翹;甘枯芎歸膏滑石,薄荷芩術力偏饒。 【組成】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白術、山梔、大黃、芒硝、石膏、黃芩、桔梗、甘草、滑石、生姜 【用法】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大盞,生姜三片,煎至六分,溫服。 【功用】疏風解表,瀉熱通便。 【主治】 風熱壅盛,表里俱實證。憎寒壯熱,頭目昏眩,目赤睛痛,口苦口干,咽喉不利,胸膈痞悶,咳嘔喘滿,涕唾稠黏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舌苔黃膩,脈數(shù)有力。并治瘡瘍腫毒,腸風痔漏,丹斑癮疹等。 【方義】 ①本方為解表、清熱、攻下三者并用之方,主治外感風邪,內(nèi)有蘊熱,表里皆實之證。 ②防風、荊芥、麻黃、薄荷疏風解表,使風邪從汗而解。 ③黃芩、石膏清泄肺胃;連翹、桔梗清宣上焦,解毒利咽;梔子、滑石清熱利濕,引熱自小便出。芒硝、大黃瀉熱通腑,使熱結從大便出。 ④當歸、芍藥、川芎養(yǎng)血活血;白術、甘草健脾和中,并制苦寒傷胃。煎加生姜和胃助運。 【配伍特點】 防風通圣散為表里、氣血、三焦通治之劑,集汗、下、清、利于一方,分消表里邪熱,兼顧氣血,祛邪不傷正。 【加減應用】 無憎寒癥狀,可去麻黃;熱不甚,可去石膏;便不秘,去硝、黃(即雙解散)。 【注意事項】 本方汗、下之力較峻猛,有損胎氣,虛人及孕婦慎用。 (2)解表清里 葛根黃芩黃連湯 【方歌】葛根芩連甘草伍,用時先將葛根煮;內(nèi)清腸胃外解表,協(xié)熱下利喘汗除。 【組成】葛根、炙甘草、黃芩、黃連 【用法】先煮葛根。 【功用】解表清熱。 【主治】 表證未解,邪熱入里證。身熱下利,胸院煩熱,口干作渴,喘而汗出,舌紅苔黃,脈數(shù)或促。 【方義】 ①重用葛根為君藥,既能解表清熱,又能升發(fā)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,柯琴謂其“氣輕質(zhì)重”,“先煎葛根而后納諸藥”,則“解肌之力優(yōu),而清中之氣銳”。 ②配伍苦寒之黃芩、黃連為臣,其性寒能清胃腸之熱,味苦燥胃腸之濕,如此則表解里和,身熱下利諸癥可愈。 ③甘草甘緩和中,并調(diào)和諸藥為佐使。共成解表清里之劑。 ④本方雖屬表里同治之劑,但以清里熱為主。由于葛根能清熱止利,汪昂稱之“為治瀉主藥”,故本方對泄瀉、痢疾屬于里熱引起者,皆可應用。臨床運用,以身熱,下利臭穢,肛門有灼熱感,苔黃脈數(shù)為辨證要點。 【加減應用】 腹痛者,加炒白芍以柔肝上痛;熱里急后重者,加木香、檳榔以行氣而除后重;兼嘔吐者,加半夏以降逆止嘔;夾食滯者,加山楂以消食。 【注意事項】 下利而不發(fā)熱,脈沉遲或微弱,病屬虛寒者不宜用本方。 石膏湯 【方歌】石膏湯中用三黃,香豉梔子麻黃嘗;傷寒壯熱脈滑數(shù),里清表解真良方。 【組成】石膏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香豉、梔子、麻黃 【功用】清熱解毒,發(fā)汗解表。 【主治】 傷寒表證未解,里熱熾盛證。壯熱無汗,身體沉重拘急,鼻干口渴,煩躁不眠,神昏譫語,甚或發(fā)斑,脈滑數(shù)。 【方義】 ①石膏辛甘大寒,清熱除煩,用為君藥。配合麻黃、豆豉發(fā)汗解表,使在表之邪從外而解;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四味(即黃連解毒湯),具有瀉火解毒作用,使三焦之火從里而泄。且麻黃、豆豉得石膏、三黃,則發(fā)表熱而不助里熱;三黃、石膏得麻黃、豆豉,則清熱而不失治表,是為表里俱熱、三焦火盛之良劑。 ②本方在陶氏《傷寒六書》中更名為“三黃石膏湯”,方中增加姜、棗、細茶三味,治療傷寒汗吐下誤治后,三焦俱熱,身目俱痛之證。時行熱病中,初起表證未解,即見熱毒鴟張之象,本方亦較適用。 (3)解表溫里 五積散 【方歌】五積芎芷陳姜草,歸芍半夏肉桂苓;厚積麻黃蒼桔梗,外感風寒內(nèi)生冷。 【組成】白芷、川芎、炙甘草、茯苓、當歸、肉桂、芍藥、半夏、陳皮、枳殼、麻黃、蒼術、干姜、桔梗、厚樸 【功用】發(fā)表溫里,順氣化痰,活血消積。 【主治】 外感風寒,內(nèi)傷生冷證。身熱無汗,頭痛身疼,項肯拘急,胸滿惡食,嘔吐腹痛,以及婦女血氣不和,心腹疼痛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等屬于寒性者。 【方義】 ①本方為治寒、濕、氣、血、痰五積而設,故名五積散。 ②麻黃、白芷發(fā)汗解表,干姜、肉桂溫里祛寒,為本方的主要部分。 ③配伍蒼術、厚樸燥濕健脾,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(即二陳湯)理氣化痰;當歸、川芎、芍藥活血止痛。桔梗與枳殼同用,有升降氣機,加強理氣化痰之效,適宜于痰阻氣滯之證。炙甘草和中健脾,調(diào)和諸藥。以上均為本方的輔助部分。 ④由于本方能行氣和血,溫里祛寒,故對婦女氣血不和,寒凝氣滯所致的心腹疼痛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等,亦可加減應用。 【配伍特點】 本方以燥濕化痰,溫里散寒,行氣活血合方,可謂消、溫、汗、補四法并用,但以溫消為主。 以上分享的內(nèi)容,由博傲小編搜集整理,如果您覺得對您有所幫助,可以分享給朋友。想了解更多醫(yī)學考試報名審核信息、復習資料、備考干貨請關注博傲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