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傲網校小編為2017年考研沖刺的朋友們整理了考研中醫(yī)內科總結(肝膽篇),希望朋友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哦!預祝2017年考研的考生們,取得優(yōu)異成績。 脅痛 沿革:脅痛最早記載于《內經》,并明確指出主要與肝膽病變相關。 基本病機為肝絡失和。治則以疏肝和絡止痛為主。辨證以氣血為主。 病因:情志不遂,跌撲損傷,飲食所傷,外感濕熱,勞欲久病。 (1)肝郁氣滯證——疏肝理氣——柴胡疏肝散 (2)肝膽濕熱證——清熱利濕——龍膽瀉肝湯 【烏梅丸(脅肋劇痛,嘔吐蛔蟲)】 【硝石礬石散(濕熱煎熬,結成砂石,阻滯膽道,癥見胸肋劇痛,連及肩背)】 (3)瘀血阻絡證——祛瘀通絡——血府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(后者跌打損傷) 【五版:旋覆花湯】 【鱉甲煎丸(脅肋下有癥塊,而正氣未衰者)】 (4)肝絡失養(yǎng)證—— 一貫煎 積聚 沿革:《內經》首先提出積聚的病名。 《難經》“積者五臟所生,聚者六腑所成。” 《醫(yī)宗必讀》將其分為初、中、末三個階段的治療原則。 積屬有形,結塊固定不移,痛有定處,病在血分,是為臟病 聚屬無形,包塊聚散無常,痛無定處,病在氣分,是為腑病 積聚病情演變中,常見病證有內傷發(fā)熱、黃疸、吐血、水腫 (一)聚證 (1)肝氣郁結證——疏肝解郁,行氣散結——逍遙散、木香順氣散 (2)食滯痰阻證——理氣化痰,導滯散結——六磨湯 【平胃散(痰濕較重,兼有食滯,腑氣雖通,苔膩不化者)】 (二)積證 (1)氣滯血阻證——理氣消積,活血散瘀——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【五版:金鈴子散】 【大七氣湯(氣滯血阻較甚,兼有寒象者)】 (2)瘀血內結證——祛瘀軟堅,佐以扶正健脾——膈下逐淤湯合六君子湯 【鱉甲煎丸(積塊腫大堅硬而正氣受損者)】 (3)正虛瘀結證——補益氣血,活血化瘀——八珍湯合化積丸 鼓脹 沿革:鼓脹病名最早見于《內經》?!吨T病源候論》認為鼓脹與“水毒”有關,并成為“水蠱”。李中梓的《醫(yī)宗必讀》“鼓脹者,中空無物,腹皮繃急,多屬于氣也。蠱脹者,中實有物,腹形充大,非蟲即血也。”喻嘉言的《醫(yī)門法律》認識到癥積日久可致鼓脹?!蹲C治要訣》將鼓脹稱為“臌”“蜘蛛蠱”。 《景岳全書》“單腹脹者名為鼓脹” 病位:肝、脾、腎。(氣滯、血瘀、水停) 病因:酒食不節(jié),情志刺激,蟲毒感染,病后續(xù)發(fā)(如黃疸久治不愈) (1)氣滯濕阻證——疏肝理氣,運脾利濕——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 (2)水濕困脾證——溫中健脾,行氣利水——實脾飲 (3)水熱郁結證——清熱利濕,攻下逐水——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 【舟車丸(腹部脹急殊甚,大便干結,以行氣逐水)】 (4)瘀結水留證——活血化瘀,行氣利水——調營飲 【鱉甲煎丸(脅下癥積腫大明顯,以化瘀消癥)】 【八珍湯或人參養(yǎng)營丸(病久體虛,氣血不足,或攻逐之后,正氣受損)】 (5)陽虛水盛證——溫補脾腎,化氣利水——附子理苓湯或濟生腎氣丸 【五版: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、濟生腎氣丸】 (6)陰虛水停證——滋腎柔肝,養(yǎng)陰利水——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【五版:一貫煎合膈下逐淤湯】 補充: 急癥,也就是變證——大出血、昏迷。 鼓脹日久可見內傷發(fā)熱或水腫。 郁證 沿革:《醫(yī)學正傳》首次采用郁證這一病證名稱?!杜R證指南醫(yī)案》“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” 病機:病位主要在肝,可涉及心、脾、腎。 治則:對于實證,首當理氣開郁,根據(jù)兼證加以活血、降火、祛痰、化濕、消食等。 臟躁:多見于青中年女性,間歇發(fā)作,不發(fā)時可如常人,發(fā)病與精神因素有關。 (1)肝氣郁結證——疏肝解郁,理氣暢中——柴胡疏肝散 (2)氣郁化火證——疏肝解郁,清肝瀉火——丹梔逍遙散 【左金丸(肝火犯胃而見脅肋疼痛,口苦,嘈雜吞酸,噯氣,嘔吐者,以清肝瀉火,降逆止嘔)】 【滋水清肝飲(熱盛傷陰,而見舌紅少苔,脈細數(shù),以養(yǎng)陰清火)(陰虛火旺之郁證)】 (3)痰氣郁結證——行氣開郁,化痰散結——半夏厚樸湯 (4)心神失養(yǎng)證——甘潤緩急,養(yǎng)心安神——甘麥大棗湯 【五磨飲子(表現(xiàn)喘促氣逆者,以開郁散結,理氣降逆)】 (5)心脾兩虛證——健脾養(yǎng)心,補益氣血——歸脾湯 (6)心腎陰虛證——滋養(yǎng)心腎——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 【交泰丸(心腎不交而見心煩失眠,多夢遺精,以交通心腎)】 黃疸 沿革 :‘黃疸’病名始見于《素問 平人氣象論》。治療黃疸的重要方劑‘茵陳蒿湯’——出自《金匱要略》??傮w治則:祛濕、利小便。 記載‘急黃’、‘陰黃’證的是《諸病源候論》和《圣濟總錄》。 ‘茵陳術附湯’——出自《醫(yī)學心悟》(程鐘齡)。 病理因素有濕邪、熱邪、寒邪、疫毒、氣滯、淤血六種,但其中以濕邪為主 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膽,黃疸的病理表現(xiàn)有濕熱和寒濕兩端。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個體素質的差異,濕邪可從熱化或從寒化。因于濕和熱所傷或過食甘肥酒熱,或素體胃熱偏盛,則濕從熱化,濕熱交蒸,發(fā)為陽黃。由于濕和熱的偏盛不同,陽黃有熱重于濕和濕重于熱的區(qū)別。 病證鑒別:陽黃和陰黃:臨證應根據(jù)黃疸的色澤,并結合癥狀、病史予以鑒別。陽黃黃色鮮明,發(fā)病急,病程短,常伴身熱,口干苦,舌苔黃膩,脈象先數(shù)。急黃為陽黃之重癥,病情急驟,疸色如金,兼見神昏、發(fā)斑、出血等危象。陰黃黃色晦暗,病程長,病勢緩,常伴納少、乏力、舌淡、脈沉遲或細緩。 1)熱重于濕——清熱利濕、佐以通腑-—茵陳蒿湯 2)濕重于熱——利濕化濁、佐以清熱--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)陰黃--健脾和胄、溫化寒濕--茵陳術附湯 4)急黃--清熱解毒、涼營開竅--犀角散加減黃疸病由濕邪生,色分暗滯與鮮明,陽黃熱重茵陳施,濕多甘露配五苓。急黃毒盛犀角解,陰黃術附寒濕凝,尚有木瘀郁血積,逍遙鱉甲隨證定。 頭痛: 沿革:‘頭痛’病名始見于《內經》?!端貑?風論》中謂之‘首風’、‘腦風’。 病機:外感頭痛多為外邪上擾清空,壅滯經絡,絡脈不通。外感頭痛以風邪為主。腦為髓海,依賴于肝腎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質的充養(yǎng),故內傷頭痛之病機多與肝、脾、腎、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。 臨證備要:引經藥的應用:治療頭痛, 除根據(jù)辯證論治原則外,還可根據(jù)頭痛的部位參照經絡循行路線,選擇引經藥,可以提高療效。如,太陽頭痛選用羌活、蔓荊子、川芎;陽明頭痛選用葛根、白芷、知母;少陽頭痛選用柴胡、黃芪、川芎;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、蒿本等。 1)風寒頭痛——疏風散寒——川芎茶調散 2)風熱頭痛——風清熱--芎芷石膏湯 3)風濕頭痛——祛風勝濕--羌活勝濕湯 4)肝陽頭痛——平肝潛陽--天麻鉤藤飲 5)腎虛頭痛——養(yǎng)陰補腎--大補元煎 6)血虛頭痛——養(yǎng)血為主--加味四物湯 7)痰濁頭痛——化痰降逆--半夏白術天麻湯 8)瘀血頭痛——活血化瘀--通竅活血湯 眩暈 沿革:眩暈的五大病因——風、火、痰、瘀、虛。眩暈始見于《內經》,謂之‘眩冒’。“無痰則不作眩”——出自《丹溪心法》。“無虛不能作眩”——出自《景岳全書》。“諸風掉眩,皆屬于肝。”——出自《素問?至真要大論》。“眩運者,中風之漸也。”——出自《醫(yī)學正傳》。 病機:虛者為髓海不足,或氣血虧虛,清竅失養(yǎng);實者為風、火、痰、瘀擾亂清空。 治療原則:眩暈的治療原則是補虛泄實,調養(yǎng)陰陽。虛者當滋養(yǎng)肝腎,補益氣血,填精生髓。實證當平肝潛陽,清肝瀉火,化痰行瘀。 1)肝陽上亢——平肝潛陽、滋養(yǎng)肝腎-天麻鉤藤飲 2)氣血虧虛——補養(yǎng)氣血、健運脾胃-歸脾湯 3)腎精不足——陰虛:補腎滋陰-左歸丸陽虛:補腎助陽-右歸丸 4)痰濁中阻——燥濕祛痰、健脾和胃-半夏天麻白術湯 中風: 沿革:中風始見于《內經》,以別名而論。提出“絡脈空虛”為本的始于張仲景。 “外風”學說、“內虛邪中”立論——唐宋以前。“內風”立論——金元時期。 中風病因——風、火、痰、虛、氣逆、血瘀。 中風病機——氣血逆亂,腦脈痹阻或血溢脈外。 病機:總屬陰陽失調,氣血逆亂。病位在心腦,與肝腎密切相關。中風又分:中經絡和中臟腑。 辯證要點: 1.辨中經絡、中臟腑:中經絡者雖有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語言不利,但 意識清楚;中臟腑則昏不知人,或神志昏糊、迷蒙,伴見肢體不用。 2.中臟腑辨閉證與脫證:閉證屬實,因邪氣內閉清竅所致,癥見神志昏迷、 牙關緊閉、口噤不開、兩手握固、肢體強痙等。脫證屬虛,乃為五臟真陽散脫,陰陽即將離決之候,臨床可見神志昏憒無知、目合口開、四肢松懈癱軟、手撒肢冷汗多、二便自遺、鼻息低微等。此外,還有陰竭陽亡之分,并可相互關聯(lián)。閉證常見驟起,脫證則由閉證惡變轉而成。并可見內閉外脫之候。 1.中經絡 1)絡脈空虛、風邪入中——祛風、養(yǎng)血、通絡-大秦艽湯 2)肝腎陰虛、風陽上擾——滋陰潛陽、熄風通絡-鎮(zhèn)肝熄風湯 2.中臟腑 1)陽閉——肝熄風、辛涼開竅--局方至寶丹、安宮牛黃丸 2)陰閉——豁痰熄風、辛溫開竅--蘇合香丸 3.脫證——益氣回陽、救陰固脫--參附湯合生脈 4.后遺癥 1)半身不遂:①氣虛血滯、脈絡瘀阻——補氣活血、通經活絡--補陽還五湯 ②肝陽上亢、脈絡瘀阻——平肝潛陽、熄風通絡--鎮(zhèn)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 2) 語言不利:①風痰阻絡、舌強語謇——祛風除痰、宣竅通絡-解語丹, ?、谀I虛精虧、音暗失語、心悸——滋陰補腎利竅-地黃飲子3) 口眼渦斜——祛風、除痰、通絡--牽正散 19年來,我們只做醫(yī)考培訓,你手里或許有《中醫(yī)綜合傲視寶典》,但是你想讓此書編者幫你“指點江山”、告訴你一考過關的技巧嗎?通關技巧熱線:400-650-6615,你想知道一考過關的秘籍,順利進入名校嗎?掃描下面的圖片“微信二維碼”或加“QQ群號”,即可提前獲取最新必考知識點,說不定有考試原題哦! 中醫(yī)綜合問題討論群:499292170 529942793 博傲金題App免費下載,歷年真題一網打盡! 掃一掃關注博傲中醫(yī)綜合傲視寶典微信公眾號